荒涼的大漠上傳來了陣陣的駝鈴聲,而希臘的愛琴海早已開始擁抱太陽,品嘗過甘甜的尼羅河水,仰望過高大肅穆的法老的神像,沉迷于這個黃金的國度,但心中向往的,是那片蔚藍的海洋……
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讀余秋雨的書,不是因為他是散文家,而是因為他更是一位文化史學家,而我喜歡的正是各種史學類書籍,我讀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嘆》《霜冷長河》等,常常被他的學識和思想所折服!缎姓邿o疆》是一本游記,我沒有一口氣讀完,因為有太多值得回味的細節。這本書記錄了余秋雨歷時6個月,走遍歐洲26個國家96個城市的全部感受,以歐洲各國的歷史文化為線索,穿插了很多古建筑、古城堡、古文化遺址、杰出人物、藝術、飲食等實實在在的文化載體。
行者無疆,我一直對“行者”這個詞十分敬仰,或許是源于水滸中“行者武松”仗義的好感,我也十分向往成為一名行者。我認為,人的一生至少有兩件事還是要做的,一件是旅游,一件是讀書。旅游可以使你的身體在路上,而讀書則可以使你的心靈游歷于世界的歷史舞臺。但我覺得,不純粹的出去行走一番,永遠都無法體會真切。
這本書里,我沒有感嘆余秋雨在冬天最冷的時候去闖北極,也沒有感嘆他竟可以獨立走完如此漫漫長路,讓我驚嘆的是,無論余秋雨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并不止步于眼前的風景,而是要去思考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后人的評價。他用行者無疆給書命名,他成為了行者,卻讓讀者做了思者。
《行者無疆》分為南歐、北歐、西歐和中歐四卷,歐洲文明雖然至今深沉于中部,燦爛于西部,卻以既不深沉也不燦爛的南部和北部為命脈。
書中有些細節的描寫讓我記憶尤甚,比如:南歐的威尼斯,在人們的思想里,它是一個身在現代卻無車馬喧鬧的水城,一個讓大家都很向往的地方。但是,威尼斯迄今為止,已經一百多次被海水淹沒,這座古老的小城現在所顯現出來的樣子,是風燭殘年、岌岌可危。歸納起來,我覺得威尼斯是出色而又孱弱的,按照人們的正常思維,總是會把出色的人列入強者,于是威尼斯身上就產生了這種矛盾之美,其實人生又何嘗不是處在一個又一個的矛盾中呢?
還比如,中歐的奧地利,雖然也有深遠的文化,卻不像南歐的意大利那樣頹墻殘柱,而是處處都被收拾得齊整光鮮,有人評論說,這是沒有文化的做法,其實又何必讓所有的建筑都沉浸在歷史里呢?看看今天有著“天堂”美稱的杭州,除了保留一些極具歷史意義的古跡外,到處都體現出新世紀,體現出不一樣的天堂美,我既喜歡眼前的杭州,也喜歡書中的奧地利,喜歡兩者共有的古今共存之美。
還有,北極圈的旅程是極其艱難的,冬天最冷的時候闖北極,艱難是理所當然的,也許因為看過太多北極圈的介紹,所以書中讓我感到驚嘆的是,在圣誕夜的北極圈,余秋雨一行竟然找到了一家中餐館,看來中國人是無處不在的,海外,尤其在北極圈這樣的地方,遇到同胞的感受,想必溫暖得可以抵御北極的寒風吧。
合上書后,卻沒有合攏我的思緒,余秋雨走了幾萬里的路,當然不止是為了寫這本書,更不會是為了欣賞異國風情,單純地了解他鄉文化。中國的五千年歷史是所有中國人引以為榮的資本,但有時歐洲遲到的文明卻值得我們仰望。歐洲文明確實優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傳統和現代文明,個人自由和社會公德融會貫通。這為我們這些足不出戶的凡者打開了一扇西方歷史文明的窗口,使我們擁有了更為廣闊的視野。
行者獨步于遙遠的曠野,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處處的難題,只因為一個執著的信任,敢于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腳下為后來人度步出一往無垠的疆土。
古人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看完這本書后,我覺得:“行而不思則罔,思而不行則殆”
行者無疆,學者無疆,思者也無疆!
所以,我呼吁大家多讀書,多旅行,讓我們的身體和思想都永遠在路上!